徐景水与徐景亭——兄弟书画家论郑板桥的艺术

发布时间:2021-10-11   来源:未知    
字号:
徐景水与徐景亭是亲兄弟,二人性格幽默风趣。他们不仅用六十载时光“游览”书海艺林,也常用一壶浊酒品艺术,便喝便聊,吸取精华,丰富学养。尤对清代郑板桥艺术的人民性,常是笑观历史敬县令。
徐景水说,书品即人品,画风即人格。无论哪个朝代的人,其作品,都是文人与时代结合的产物。郑板桥是清朝乾隆年间的进士,做过当时的潍县县令。官品虽低,却坚持以良好人文形象处理政务,为百姓做好事,以至于几百年有口皆碑。我尤喜他的诗“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唯有山中蘭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此诗不长,却以极简的语言,写出了繁花争妍,绚丽一时而后芬芳殆尽;唯山中兰与竹,不畏风霜的侵染,依然翠绿诱人。这是写兰竹的君子风格,也是勉励自己如兰竹之高贵品格,保持为百姓做事的风范。因而后人评他与王雪涛的兰草,画风迴然:雪涛的兰草悠然,如春日困极的幽兰半睡半醒;板桥兰草的中心三片叶子却刀笔,透着诗人的凌厉之气,及他的刚烈与正直!
徐景亭说,我最早学画郑板桥先生的竹子,因“不识庐山真面目”,便不得其法。人们说有画树难画叶子,你看板桥先生的竹杆细而长,仿佛现实中的竹子,韧而扯不断;其竹叶长短宽窄皆有,或堆于竹腰,或“飞”于杆顶,远看近看,都有竹的神韵,仿仿佛十二级台风,也难将那弱韧折断。板桥不仅画竹意境高远,并常以“衙内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江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从此诗中,可见板桥先生对百姓的疾苦何等上心,昼夜惦念的是百姓的冷暖。
徐景水说,板桥先生生在官场,常受权贵的挤兑,但他决不摧眉而折腰。他偶尔略施小计,反讥权贵,留下了许多佳话。但对百姓的生死安危,是绝不让步的,宁肯丟乌纱帽,也要赈灾放粮,救百姓于水火。因而他的书法也随他的政务而充满了“清”“劲”“怪”的特点:他一改历代的传统写法,用汉八分杂入楷丶行丶草,自称六分半。但在写时,却绝不泥古法,而是长窄更长窄,宽的更宽,斜的更斜,隶书的波磔,草书的结构,行书的用笔,所有的筋骨,尽显其中;后人评他为揚州八怪,并非全指性格,其书法是独创一格,用笔秀劲潇洒,透逸多姿,甚至排序也不拘一格。名家评他诗书画三真:真气,真意,真趣。随处可见,他长期深入生活,居基层,怜民意,以勉天下之劳人,不予富贵闲磕牙。
板桥先生我行我素的书法绘画之特点,给清代开辟了一代清新的风气。后人从他的艺术中看到了人民性。及至晚年他辞官回扬州以卖画为生,仍保留了他爱民心切,时常资助穷人,偶尓讥讽得不到他墨宝的权贵们。至今,他的书法代表作《满江红》,满载他性格的怪气,笔致的飘逸,远超清代当时流行的媚俗之气,收藏在台北博物馆。
徐景亭说,再如他的《难得糊涂》是一种对无数不平的无奈戏谑,忠告世人,如何巧妙避开权贵与世俗的雕刻,以书品,人格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在今天也仍有其积极意义的。
本文作者李水女士系当代著名书法家徐景水之妻。其写作公众号《芙蓉之爱》。

参考资料
书法学习
书法文化
书法欣赏
书法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