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继文:从伤残军人到国礼书法家

发布时间:2021-10-13   来源:未知    
字号:
★记者唐雪元
八一前夕,由某爱心企业主办的“粉红慈善夜”在眉山拉开帷幕,一幅50米长的书法长卷由18个姑娘牵扶着在舞台前方徐徐展开,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传统大字单写和格言名句联体的书法作品,既遒劲浑厚,又行云流水,圆满中见筋骨,狂放中有细腻。
在满堂热烈的掌声中,书法长卷的作者朱继文登台挥毫,为来自青神县农村的乳腺癌患者徐文义当场义卖书法作品。一个月前,朱继文传承的“朱氏复式书法技艺”刚通过四川乡促会非遗文化传承人专委会评审,并被授予《非遗传承人入库证书》,中国乡土文化网还聘请朱继文为中乡网非遗文化栏目特约通讯员。此刻,他在舞台上挥笔疾书,只见他凝神屏气,挥腕运笔,一幅幅带着墨香的单体大字被当场拍卖。当晚,他将书写义卖的12800元义款交给受捐人。一位乐山开茶庄的女士现场为徐文义捐款3000元,朱继文当场书写“禅茶一味”相赠,赢得了一片掌声。
从伤残军人到国礼书法家,坎坷的成长之路,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是朱继文的目标,融入骨子里的军魂是他奋斗不息的动力。
幼年拜师结缘书法
滔滔岷江挟雪山的豪情,一路奔流,在成都以南变得柔美婉约,这里千顷沃野,浅丘河谷,使岷水得以自流灌溉。郦道元《水经注》称:“岷水导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遂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在岷江东岸东泉山脉的连绵丘陵中,有一个乡叫高台,高台不高,原系新村渡口旧时的高台庙而得名。乡的中心是麻柳场,因沙溪河、粤江河在这里汇入岷江,两岸遍植麻柳护岸,形成两条翠绿的江边长廊。麻柳场近水靠山,成了商业交易中心,街上有五座庙,分别是:文昌宫、宝䘵寺、火神庙、药王庙、禹王宫,佛道儒齐全,可见当年的兴旺景致。
1959年,在麻柳场文昌宫一座简陋的农家,一个婴儿呱呱来到人间,父亲希望他沾文昌帝的福气,长大有文化有作为,给他取名叫继文。
朱继文的童年也是很野的,放牛戏水打泥仗,掏鸟捉鱼打野狗。但凡一进庙子,其他孩子爬神龛,攀佛像弄响器,他却变得安静下来,他被那庙门口金色的牌匾,那佛像两边的对联,经幡神帐上的诗文所吸引,对着那些闪亮的字发呆,一看就是大半天,那些或端庄或狂放的字体,仿佛在牵动他的魂魄一样,让其痴迷,让他看了有写字的冲动。
朱继文的父亲做过乡干部。他告诉儿子,那些庙里的匾额、题字大多是同乡人冯江翰所写。冯先生解放前在成都东方美专教书,后来回眉山中学继续当美术老师。
10岁那年,朱继文终于得以结缘冯先生。那天,冯江翰和他父亲正在家里谈笑风生,放学回家正准备去放牛的他被父亲叫住了,叫他喊冯爷爷!哪知朱继文径直走到冯江翰面前,突然就跪了下去,大声称道:“师父,我要跟你学写字!”
冯江翰一愣,想要扶起这个孩子,但朱继文挣扎着不起来,非要冯江翰答应收他为徒才行。朱继文的父亲见此非常高兴,也不阻止。冯江翰一捊胡子,高兴地说:“好,你这个徒弟,我收了!”
朱继文一听,当即心花怒放,趴着就给师父叩了三个响头。
冯江翰是从麻柳场走出的美术教授,早在1932年,即是成都东方美专的教授,和同事冯建吴一起,人称“二冯”,名头响当当。1934年,冯建吴之弟冯亚珩从仁寿老家到东方美专国画系学习,得到冯江翰的悉心指导,拜师门下,冯亚珩于1940年和当时的热血青年一道,走出四川大后方投身抗日前线,并辗转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在陕北公学担任美术教师,并以“石鲁”之名享誉美术界,开创了一代画风“长安画派”。
冯江翰再收弟子,自然喜出望外。朱继文在学习传统书法技艺的基础上,开始接受以朱熹体为基础的朱氏复式书法,把简易、美观作为基本要素,形成了形、气、魂一体,楷、行、草兼容的书法风格,以文传神以字传魂,以直抒胸臆为标准,追求书法的个性表达和随物赋形。
这期间,冯江翰的朋友,麻柳场民间书法字辜元生也给了朱继文很多指导,他指出书法首要要让人看的懂,不要卖弄技巧,大道天成,这恰是朱氏复式书法的要领。
从此,在冯江翰的案桌旁,总多了一个男孩的身影:研墨,铺纸之余,观摩、学习。直到有一天,冯江翰老师去眉山访友了,一对农民夫妻来取建新房的对联,朱继文找不到老师写的那幅对联,只说叫他们先去赶场,散场时来取就是。朱继文按那对夫妻口述的对联内容,铺开红纸,写下了“大厦落成不忘共产党,华宇新居感恩毛主席”的对联,还写了“栋宇辉煌”四个大字用于贴主梁,那对夫妻高兴地拿了对联走了。
事后,冯江翰知道了此事,找出他写好的对联叫朱继文观摩,他看后,脸就红了,自感惭愧地说道:“师傅,我骨力不够!”
冯江翰听后,一改往日的威严,高兴地说:“我已去乡下看了你写的对联,神韵相通,几可乱真。骨力嘛,阅历够了就长出来了!”
朱继文知道,老师是在鼓励他。
投笔从戎伤残还乡
1976年,年满16岁的朱继文放弃了高中学业,投笔从戎,从岷江之滨来到了祖国西南边陲西双版纳,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西双版纳军分区的一名战士。
热带雨林的西双版纳,精巧的傣家竹楼与小姑娘眩目的筒裙,这些新鲜感一愰而过,朱继文所在的连队驻扎在高山上,生活十分艰苦,要自己种蔬菜、担水,有时没有菜吃,就摘点辣椒,捣碎了用盐渍一下当菜吃,劳动异常辛苦,朱继文先后在后勤班喂过猪,放过牛,扛过比他身板还粗的芭蕉树,也曾经壮起胆子,一个人凭着手电微弱的光亮,在西双版纳的丛林里找回两头走丢了的牛。
然而,条件再艰苦,朱继文也没有忘记他的书法和写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给连队出了一期黑板报,排长赵发田一看,立即就愣住了:自己的兵中居然有这样的人才!很快,他当了文书,后来又兼任连队文化教员,承担了公文书写,办黑板报,写宣传标语,教唱革命歌曲等工作。
军队生活使朱继文的书法开始有了骨力和气势,俊逸而洒脱,不拘泥而直抒胸怀。1977年,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到西双版纳拍摄《兵民是胜利之本》时,部队向制片人和导演推荐了朱继文,结果,记录片中所有标语,墙体和阵地宣传牌,都是由他书写的,制片人推荐他加入了中国书协。他的书法和文章《欢腾的山寨》先后在《书法报》、《国防战士报》、《西双版纳报》等刊发,成了远近闻名的连队文化人,军旅书法家。
多年以后,朱继文的笔记本上,还记载着一首诗,那是他作为一名战士,献给西双版纳的颂歌:
边寨月色
凤尾搭起的篱笆
映衬着天边的晚霞
象脚鼓拨动着夜色
铜钗钹敲响了竹林
小卜哨的歌声
托起了一轮明月
小姑巴的舞步
引来了百鸟合声
老咪涛的织梭
穿出了七彩的锦绣
老波涛的竹筒
酿出了版纳的米酒
为了边寨的月色
为了亲人的安宁
我们用青春燃起篝火
我们用生命守卫着这片净土
诗写于1978年的建军节前夜,当时南方的火药味已很浓烈,朱继文和战友们加强了训练,随时准备为祖国而战斗!
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期间,朱继文被地雷引信将手指炸伤,评为三等甲级伤残!
一个怀揣报国之梦的战士,却要被迫告别部队,壮志未酬,报国之梦破灭。一直关心朱继文成长的军分区作战参谋戴联兴建议朱继文在云南转业,并给他联系了很好的单位。心系家乡的朱继文执意回到文化浓郁的东坡故里,他向营地的国旗行了一个军礼,强忍着泪水告别了部队和战友,回到了他的家乡青神县高台乡麻柳场。
实业之路商海扬帆
1980年,是中国人民活力迸发、激情燃烧的岁月。改革开放的春风让万物复苏,每一天的太阳都充满朝气。
朱继文从云南边防军营回到了家乡,那个叫麻柳场的地方。眼前是贫脊的丘陵,面对闭塞的交通,那个曾经热闹的山乡场镇显得那么僻静,场口上华盖婷婷的黄桷树,也显出了它的苍老和孤单。带着一只伤残的手,朱继文在文昌宫旧址上仰望星空,良久沉思。
他想起了恩师冯江翰讲述的苏东坡,“古今成就事业者,不单有超凡脱俗之才,也应有坚韧不拔之志!”他想起了军旅生涯中一次次的挫折,想起了嘹亮的军歌:向前向前向前……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朱继文以超然的毅力刷新了自己。1982年,他牵头成立了全县第一个乡镇企业——高台蜂窝煤厂,因其质优价廉,产品覆盖了青神东山5个乡镇,并打进县城,直接挑战当时尚存的供煤票证制;1984年,朱继文成立了全县第一个民营企业——高台乡农工商联合公司,把丘区的木材、水果、粮食等采购起来,分级包装,销往县外省外,和广东惠州供销社合作,成立了惠青贸易公司,成为全县第一个跨省合作的企业。然而,改革开放的春风并未吹遍四川内陆地区,由于计划经济的制约和人为的封杀,朱继文同当时第一批吃螃蟹的企业家一样,在早春的寒气中倒下了。
打不跨的军人气质,让朱继文如一个冲锋陷阵的战士,哪怕是满身伤痕也要呐喊着前进。1985年,朱继文又办起了饲料厂,利用家乡的沙溪河、粤江河水域,搞起了规模化网箱养鱼,眼看鱼跃沙溪,丰收在望,谁知夏天一场30年不遇的洪水席卷而来,网箱被卷入涛涛洪流中,使他血本无归,倒欠信用社几万元贷款……
本可以凭革命伤残军人待遇,过安稳的生活,却在系列创业中屡受打击。这几年,有成家立业的欢乐,有纵横商海的豪迈,也有饱尝失败的痛苦。最艰难时,朱继文甚至要赊个包子让儿子吃后去上学。
成不骄,败不馁,得不喜,失不忧。
命运的转折点,仍和书法有缘。
1985年年末的一个赶场天,一个新津姓罗的货商挑了一担红对联到高台卖,走到了朱继文的门前。那时乡场上常有外来文化商贩,买对联,领袖像、菩萨像什么的,在农村很有市场。显然老罗大约急于赶回去,一担对联算下来也要100多元,朱继文凭他的书法家眼光,一看全是大路货,他想帮这个外地商贩卖货回家,可全家翻箱倒柜,东拼西凑才有38元钱。“要的发,不离8,这货你先赊给我,卖完了你来拿钱!”老罗被朱继文的诚意打动,将一担红对联给了他经销,讲好分成,高兴地赶回家过年了。朱继文很快把对联卖完了,也看到了文化商机,是可以作为的。
和老罗结账后,朱继文进入了文化产业:从罗老板处进红纸,那种裁好了并有暗印的红对联纸,他自己编写内容,每副对联进价1.1元,写好卖1.2元。这一毛钱的利润被书法家朱继文抓住了,并在家乡迅速放大,农民修房建屋,逢年过节,开业过生,婚丧嫁娶,都要贴对联,送牌匾、发喜贴等。难得的是,朱继文能根据农村群众的要求,为他们编写对联内容,这种量身定制比原来只卖印好的对联,无疑是一次改革,他逢场天写对联时,常引得群众围观议论,看“朱老师”挥毫运笔,听朱老师诙谐的笑谈,写好后用普通话激情的朗读,常常是欢声笑语。而朱继文热忱的态度,美观的书法,接地气的内容,使他的书法桌前人头攒动,所谓“卖钱不卖钱,摊子要扯圆”。朱继文第一个月就挣了100多元,比当时领工资的科局长们还高。
著名作家周钢曾被下放到高台果园“劳动”,慕名来看朱继文的书法摊子,十分感动,题词勉励他“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又兴趣盎然地为他的门市题写:“柳乡墨缘”。自此,朱继文的柳乡墨缘文化工作室正式成立,标志着他当兵四年,经商四年后,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书法事业,创办了青神第一个文创产业。
书法艺术成了商品,让朱继文暗自感慨。但柳乡墨缘确实成就了他,1986年最火的一天,他书写了1000多副对联,被赶场的群众全部买完,以至他编内容都有些词穷了。
书法之余,朱继文承包荒山种柑橘,成为了全村第一个果产量上万斤的大户,亦文亦农让其走出了困境,还清了旧债,开始瞄上新的目标。
文商并举北上西进
1987年,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让巴蜀大地春潮涌动。军营捶打,商场拼搏,艺海修炼,让朱继文顺应时代,走出麻柳场,商海弄潮,中原逐鹿。
他看中的是粮食流通,市场就是遍布四川城乡,挤满四川电视台广告栏目的川系酒厂,川牌饲料厂,川猪养殖厂。
朱继文再闯商海,俨然老兵:先找掩体再打仗!这回他找的是县残联,在县残联旗帜下成立了康华公司,同时在资金运作,货源组织,车皮联系,销售终端各环节画图测算,算帐演练,山西省发玉米初试牛刀,东北进高粱大获全胜,他帮残联挣了钱,也在粮食市场为自己挣了名声。
1989年,朱继文在眉山城区建起了自己的办公楼,注册成立了眉山康达粮油有限公司,正式迈入了民营企业家的行业。
军人气质使朱继文在商场的各种博弈中,总是注重全局和战略谋划,商业的实质是赢利,途径是服务,环节是购销调存。立志为四川猪只大省,酒类大省,饲料大省缓解粮食压力的朱继文,内抓铁路沿线最大的物流中心峨眉、青龙,外抓产粮大省河南、东北、甘肃、宁夏,这个战略使他的服务对象由一般性用粮企业发展到希望、通威公司这类民营企业中的领袖企业。
他总结了经商的两个信条:对内叫“无艰不商”,对外叫:“以诚求生”。诚招天下客,甘肃、河南、宁夏等地粮食机构,粮油企业和供货商纷纷走进眉山,携手康达公司,或联办,或开设办事处,或建网络。朱继文的公司业务做遍了大半个中国,由一个伤残军人成为了纳税企业领军人物。
商道是人道,朱继文深知这一点,行商之处都是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阵地。
朱继文走进了中国西部。
西部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广茅的原野,厚重的历史,丰富的资源。10年前因采购粮食而产生的陕西之行,给他留下了永远的西部情结。其后,他涉足内蒙,西抵宁夏,驻阵甘肃,把一车车的玉米、高梁从黄土高源引向四川的复兴地区,架起了勾通产销,传递信息,造福西部人民的“铁轨桥”。
甘肃省高台县给他授匾表彰,陕西省粮食部门送锦旗致谢。辉煌的一幕来自塞上高原的革命老区宁夏。2002年,朱继文进入宁夏,立即被那浸透红军历史的传说、风格鲜明的伊斯兰文化、取之不竭的粮食资源留住了心。那年,在他的牵线下,使宁夏中宁县与眉山市东坡区结为了友好区县,并实现了领导层的互访。
2003年,朱继文在宁夏同心县注册了“同心县康达粮食公司”。商业的介入,是使同心县的玉米收购价每斤增加了5分钱,同心县年产18万吨玉米,因为他的介入而实现了全部外销。为此,他被选为“同心县革命老区促进会理事”,获此殊荣的外地人,唯有他。在这个一、二、四方面军会师之地,诞生过我党第一个民族自治县的西夏宝地,朱继文阅读着朱德、彭德怀、徐海东留下的一座座活的历史,也为同心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尽心尽力;跑牧区守粮库,将眉山市摄影家协会,眉山市诗歌协会的艺术家们带到同心采风、写作,配合同心县委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当时的同心县委书记房全忠,后任宁夏区委宣传部副部长,评价朱继文为“爱心企业家”。
弃商归文再创奇迹
商海博浪,文心未泯,随着中华文化复兴的伟大实践,朱继文如鱼得水。
继文,继承文化的人,这个当初饱含父母美好祝愿的名字,竟成了朱继文人生的真实写照。
2005年,朱继文拆资在眉山三苏祠外成立了“东坡文化公司”,以书画创作,交流为平台,以文化策划,书画装裱为业务,以文会友,以文养文,使眉山书画艺术有了一个内养文艺,外接市场的平台。
国际美术家联合会主席张文祥评价朱继文的文化公司传承了东坡精神。嘉州画院,长安画派等机构负责人莅临文化公司,一大批当代著名书画家在公司交流作品,研讨艺术。
朱继文潜心于吸收,在书法艺术上大胆探索。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书法家通过线条语言来表达出不同内容所蕴含的信息,抒发出自己意态和感怀。朱继文从复式书法入手,读书写字,深谙其中道理。数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不断实践。他提出了“书法多体论”的精辟见解,得到书界同仁的认同。他写的“道”字,渗透了道家天地万物皆由道生的玄机,丰厚圆润博大宽宏,表达出无限的张力,被美国客人视为至宝重金收藏。他写的“神”字,更为人所称道。他说:“神在中国,是至高无上,为万物所尊崇,若西方之上帝”。他书写的“神”字,左“示”字旁似小孩,右“申”字似大人。若父亲呵护幼子,表达出父与子,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意境。澳大利亚收藏家吴元勋听到他的宣讲后,点头称是,并以15200元人民币收藏,创造了眉山单字交流的最高记录。事后,朱继文又得此“神”字,刻在了省级风景名胜区青神县中岩唤鱼池旁。
而朱继文的书法更迈上了新的高度,成为了国际美联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在中国军事博物馆,中国党建画院、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艺术中心等展出,被英国剑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收藏,其传承发扬的朱氏复式书法,得到美国、法国、英国、新西兰、加拿大及香港、台湾文化人士的喜爱。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对于朱继文,生活是黄土地上的童年,是商海打拼的艰辛,而贯穿他生命的注入骨子的生活,还是在西双版纳军队生活的锤炼和成长。
2014年,朱继文怀着对军营岁月的缅怀,重新回到当年服役的部队,驻军已改为武警部队,朱继文给哨兵说,这是他的家,进到营区,在武警大队长的陪同下,朱继文看到当年自己书写的标语仍留在墙上,大队长问朱继文可记得当年的首长,朱继文一下想起排长赵发田,大队长激动地说,那是我们大政委啊!电话迅速接通了,那头是身为云南武警总队大校的赵发田,这边朱继文激动地叫着“老排长——”顿时热泪盈满……
2017年,云南省军区政委陶昌康少将到四川参加会议,专程到眉山拜访三苏祠,朱继文陪同老首长边感受浓厚的东坡文化,边回忆西双版纳的军营岁月。在朱继文的书房里,当年的“秀才兵”挥毫献艺。陶将军正准备出版他的摄影集《江山多娇》,看了朱继文的书法艺术,陶将军当即请朱继文题写“江山多娇”四字作为出版时的书名。
2017年,中国邮政出版了朱继文作品限量版珍藏邮票,成为“国家名片”,登上美国集邮集团《魅力中国闪耀世界》画册,被国务院国礼收藏中心鉴定为“国礼书法家。”当年7月,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院士,麻省理工学院院长chrikaiser先生,在德阳“中国健康产业发展联盟书画研究院筹备会”上,看了朱继文书写的“厚德载物”,他仿佛看到了中华书法艺术在现代社会的无限生机和活力,当即出资收藏。
2018年7月,中宣部原副部长龚心翰到成都调研工作,朱继文慕名拜访,龚心翰给朱继文题写了“东坡文化”四字,鼓励他弘扬传承东坡精神。朱继文为龚老现场书写“龙游墨海”相赠,老部长十分高兴,和朱继文合影留念。
今年5月,中国书协主席苏仕澍到眉山,参加“百人书法颂祖国”的大型活动,朱继文向苏主席汇报了自己传承复式书法的体会,得到了苏主席的肯定,亲切鼓励他勇于探索,再攀高峰。
为弘扬中华书法艺术,破除大众进入的门坎,朱继文传承恩师冯江翰的复式书法技艺,结合师兄石鲁的书法艺术,正在探索朱氏复式书法的当代表现力,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不懈努力。

参考资料
书法学习
书法文化
书法欣赏
书法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