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第一大儒沈曾植|嘉兴人,家居嘉兴城内姚家埭。

发布时间:2021-10-04   来源:未知    
字号:
沈曾植像
沈曾植(1850—1922),嘉兴人,家居嘉兴城内姚家埭。字子培,号巽斋,别号乙盫,晚号寐叟等。清代进士,曾任刑部贵州司主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江西广信知府、安徽提学使等职。他的祖父、工部左侍郎沈维鐈是晚清重臣曾国藩的老师。
沈曾植八岁时,父亲沈宗涵去世,家道由此衰落。虽家贫,但他的读书之志一日不废,经常跟着母亲诵读唐诗、学习音韵。成年后,沈曾植治学严谨,综览百家,对辽、金、元三史及西北地理、南洋沿革均有很深研究。
他博通汉宋二学,精于史学、文学,尤以边疆历史地理著作蜚声一代。
沈曾植的绝笔之作
其研究北疆地理,在“种族不易知,疆域不易考”的艰难情况下,对东三省、蒙古、新疆、西藏等山水脉络地理沿革进行了开创性的探讨和发掘,并对十五种史地书籍作了校注或笺证,被后人称为是一种“发前人所未发”的治学工程。
沈曾植在朝庭为官,同时还在古今法学、文学、金石、书法上卓有成就,尤其擅长书法。他的书法集北碑、南帖于一体,吸取黄道周、倪元璐的精华,参以爨宝子碑法,变化多姿。沙孟海评论他的书法艺术是“专用方笔,翻覆盘旋,如游龙舞凤,奇趣横生”。
沈曾植著作《蒙古源流笺证》
作品与吴昌硕、康有为等人一起入选《二十世纪书法经典》。沈曾植的著述繁多,有《汉律辑补》、《晋书刑法志》、《蒙古源流笺注》、《元经世大典笺注》、《西北舆地考》等法律、地理专著和《海日楼诗文集》、《海日楼遗稿》等十六种文学作品及《东轩温故录》等十四种杂记。
一生以学问和书法为世人所称道的沈曾植,唯独因积极参加张勋复辟一事被人垢病,显得白璧有瑕。他在晚年蛰居上海时,时常与其他清代遗老和后辈学人往来,国学大师王国维后来成了他的忘年交。
沈曾植听松图扇面
沈曾植是在北京长大的,讲的是一口京腔而不会说嘉兴话。1897年母亲去世,他护送灵柩到嘉兴安葬,1899年又返家合葬父母于笮蔀村祖茔。
从1912年到上海定居到他去世前的十年时间里,沈曾植基本上每年清明节都会来嘉兴扫墓,并将整个过程用诗歌的形式记录在他的诗集《还家杂诗》中。
沈曾植采用唐代诗人王湾“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意,将上海的居所取名为“海日楼”,还采用南北朝时期诗人陶渊明“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诗意,将嘉兴的书阁取名为“东轩阁”,并自号“东轩居士”。寓意了他既对去除“旧年”(清朝)进入“新年”(民国)充满了希望,又想学陶渊明隐居桃花源、逃避现实的矛盾心理。
沈曾植二十三岁时与夫人李逸静在成都结婚,返京后夫妇二人感情弥笃,夫人常因家贫而典当首饰衣物供先生读书。后来沈曾植在外为官和游学的时候,经常与夫人家书往来。
1922年,七十三岁的沈曾植与夫人结婚已达半个世纪,伉俪俩借三月回乡扫墓之机,按故乡风俗重偕花烛隆重庆祝金婚。可惜就在这一年的十月,沈曾植染疾而逝。
沈曾植山水立轴
位于王店镇太平桥村的沈曾植墓其实是沈曾植家族的祖茔,称为“沈宦墓地”,自西向东依次耸立着沈曾植、沈曾植祖父沈维鐈、沈曾植父亲沈宗涵和沈曾植的姐姐(或妹妹)等四座坟茔。墓地四角原来立有上刻“沈宦坟界”的界桩,现仅存一块。
2009年修葺的沈曾植墓。■摄影徐信
1981年10月,嘉兴市人民政府公布沈曾植墓为市级文保单位。
2003年,市文化局在沈曾植墓前竖立了由古典文学研究家、国学大师钱仲联题写的“沈公曾植之墓”墓碑。
2009年,嘉兴市文保部门投资十万元对沈曾植墓地进行修葺,并确立了保护区域。经过这次修葺,原来蓬首垢面的沈曾植墓面貌焕然一新:一条水泥铺就的墓道直通墓地,四周环植松柏,方形水泥墓坛墙上嵌有“沈曾植墓”文保碑和“事迹简介”碑,原“沈公曾植之墓”碑从路边移到墓前。
沈曾植故居在嘉兴城内姚家埭1号,是一座四合院式的清末建筑,三进两层楼住宅,砖木结构,内为走马堂楼,有厅堂、花园等。
--END
文/梅晓民

参考资料
书法学习
书法文化
书法欣赏
书法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