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印之首:淮阳王玺

发布时间:2021-12-22   来源:未知    
字号:
淮阳王玺,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一、产生的背景
淮阳位于豫东黄淮平原腹地,古称宛丘,又称陈。传说中的“三皇”,即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先后在此建都。西汉高祖十一年,刘邦翦除异姓藩王,封儿子刘友为淮阳王,
在陈建淮阳国。西汉末,更始帝刘玄二年(公元24年),梁王刘永都睢阳(今商丘)据国起兵,略地至陈。建武二年(公元26年)更始帝刘玄的大将苏茂杀了淮阳太守潘蹇后即归附梁王刘永,刘永封苏茂为大司马淮阳王。更始帝刘玄因内讧未平,外寇又至失去了江山,失去了帝位幸得苟且偷生。而萧王刘秀缓步登基就座,受文武百官朝贺,改元建武。颁诏大赦,改名鄗邑为高邑。是年本为更始三年六月,史家因刘秀登基,汉室中兴,与刘玄失败不同,所以将正统归于刘秀,表明建武为正朔,且因刘秀后来的庙号,叫做光武,遂沿称为光武皇帝。光武帝对刘玄犹怀前谊,诏敕封刘玄为淮阳王,所以史家相传,但把淮阳王三字,作为刘玄的头衔。
“淮阳王玺”高1.6厘米、边长2.2厘米、边宽2.2厘米,重20克。正方形,最上端两侧有一对横向穿孔,可系绳。印面也为正方形,其上阴刻篆书“淮阳王玺”四字。文字篆刻精美,字体端正流畅,线条刻划有力,文字排列整齐工丽,是汉官印中之精品,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二、汉印的历史地位
中国的玺印肇始于先秦,经秦代的过渡,在汉代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无论其规模、体制还是艺术性都得以发展、完备,并达到了历史的高度,形成了我国印章发展史上第一座高峰。因而,人们常常将晋唐的书法、宋元的绘画、秦汉的印章这三种传统艺术相提并论。汉印所确立的艺术典范,奠定了印章艺术的法则,成为后世印人的金科玉律直至时下评判印章、印家水平的圭臬。
三汉印的特点
汉印虽然面目繁多,但端庄厚重的占多数,不论西汉或东汉,官印或私印,在章法和气韵上多给人一种庄重而肃穆的感觉。线条浑厚而不板滞,即便是很细的线条,也不轻飘,不失其浑厚,这种风格可以说是汉印的主流。这一风格由于字体的方圆及笔画粗细等不同,可分为几种类型。
庄严典重,官印中这一特点比较突出,这一类汉印,印文严谨工整,端庄自然,章法端庄和谐,笔画匀称,方中带圆,由于它严谨与端庄,因而使人产生一种典重的感觉。
此玺制作精美,与“皇后之玺”有异曲同工之妙,代表了西汉初期官印印文的风范。书体平直方正,布局谨严,疏密一任字体笔画自然之变化,满宽布排,“玺”字几乎突破左下方玺边,呈现出庄严典重、雄浑伟丽的风格,成为明清篆刻艺术家泽取的典范。
四、玉印的特点
战国古玺无论官玺、私玺,质地大都是铜质,间有银和玉,印材选用并无定制。而到了秦代就有了严格规定,只有帝王用自称玺,以玉作印材,臣民用印称印,不能用玉。汉代偶有用玉的如皇后之玺,淮阳王玺。私印中用玉的则屡见不鲜。
汉官印极少用玉,出土的仅见“皇后之玺”,此玺是传世的唯一玉质王玺。由于玉料比较难得,琢制也极繁难,在当时已甚珍贵。
玉印的制作工艺比较特殊,治玉主要靠“琢”,它是用质比玉坚的解玉砂,通过轮轴带动的琢磨工具徐徐摩擦,把字画精细地搓琢出来。这一传统工艺的制作,从上古时代一直延伸到近代。
汉玉印中,笔画大多方起方收,且笔画间距较宽,别具一种文静典雅的风范,与铸印明显不同,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琢玉的制作工艺特点有关。一般玉印制作精良、章法严谨、笔势圆转,粗看笔画平方正直,却全无板滞之意。由于玉质坚硬,不易受刀,也就产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谓的“平刀直下”的“切刀法”.又由于玉印的不易腐蚀受损,使传世下印得以比较好地保留了它的本来面目。
汉玉印,两汉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贵稀少的一类。
五此印的特点
此玺印线条刚劲,转折处多以方折,结体严谨、规整、端庄、雍容。王字下部两块较大空间为全印最跳跃的醒目处,淮字、阳字的几笔弧斜线,既互相呼应,成为印面的最活泼之处。

参考资料
书法学习
书法文化
书法欣赏
书法交流